承担国家、省玉米区域试验工作,致力破译玉米高产“密码”——

十堰为中国玉米造好“芯”

日期: 2024-06-26 14:41:43
来源: 十堰日报

盛夏,车城大地处处郁郁葱葱。6月17日,记者在位于郧阳区柳陂镇的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玉米试验基地看到,整齐划一的田地里,青青的玉米秆迎风摇曳。

玉米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万至120万亩。去年,我市玉米平均亩产420公斤,高产田亩产达700公斤,玉米总产量达30.53万吨,较上一年增产2.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市如何实现粮食产能的突破?玉米单产提升的空间和出路在哪里?

市农科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周刚介绍,玉米单产水平提升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玉米良种是核心,要想提高生产水平,必须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培育一批适应性好、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

“一个优秀的品种是多种优秀基因的整合,核心即是将抗病、抗虫、耐除草剂等性状快速转育到目标材料。鉴于植物生长不可拔苗助长,需要固定生长周期,因此需要进行多代转育和大量作业。”周刚说,玉米育种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筛选出优秀的“爸爸”“妈妈”,然后孕育出优秀的下一代。在过去,玉米育种需要在田里自交7至8代,才可以获得接近纯合的育种材料,这一过程通常耗时4年之久。如今,周刚的团队通过不断探索实践,运用单双倍体(DH系)技术,将寻找玉米优秀“双亲”这一过程的时间压缩到两年之内。

谷神玉3号便是市农科院应用单双倍体技术培育出的优质玉米品种,于202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应性强,适合在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作为春玉米种植,也是目前我市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

此外,密植栽培技术也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方法。所谓密植栽培技术,就是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宽窄行种植,增加种植密度,达到高产目标。

“我们将为‘中国种’安上‘中国芯’,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新技术,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双提升。”望着玉米密植栽培技术试验田,周刚信心满满地说。

除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玉米新品种选育、高产集成制种技术及高效绿色栽培技术研究应用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市农科院就承担国家、湖北省玉米区域试验工作。

玉米区域试验是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的重要环节,是鉴定评价新育成玉米品种(组合)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品质及其它重要特征特性的重要手段,旨在为国家和省级玉米新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

市农科院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陈光勇介绍,目前,该中心在市内设有160余亩育种试验基地、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设有30亩育种基地、在甘肃省张掖市设有100亩制种基地。在承担玉米区域试验工作的同时,引进玉米优良新品种,筛选出适合湖北乃至西南春播区推广种植的新品种。近3年来,累计种植各类自、杂交系玉米品种8000余份,调查记录各种数据近10万个,选育出性状优良、基本稳定的自交系玉米品种800多份、骨干系玉米品种200余份。(记者 孟建锦 实习生 余星瑶)

责任编辑: 孟楠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